领导关怀

《中国出口肉鸡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工作报告


一、立项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后,我国畜牧业的持续发展,不仅为农民增加收入发挥了作用,也促使畜牧业从传统家庭副业向现代集约化畜牧业转变,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随着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为我国畜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由于各国对食品卫生安全性日益重视,特别是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人民的健康和经济利益,对其进口畜禽产品的卫生检疫、技术规范、质量标准等都提出了十分严格的要求。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限制性条件就是畜禽疫病。国际市场要求畜禽产品必须来自非疫区,出口产品的国家和地区要接受进口国家的考察,考察的主要内容是出口国家的畜禽疫病防制水平,同时在进出口过程中,还要对畜禽产品进行严格的检疫检验。目前,畜禽疫病已成为影响畜禽产品流通和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我国肉鸡饲养量大,分布范围广,地域差异大,疫情复杂,防疫能力低,生产卫生条件差,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突发疫病不断等诸多因素,势必会给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带来不利影响。
    鉴于国内畜禽饲养整体环境的状况,如何冲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使畜禽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标准、管理标准和生产环境标准与国际惯例接轨,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使出口的畜禽产品达到OIE和CAC的标准,是当前出口企业和动物防疫部门的研究重点。基于以上原因,为研究出口企业如何按照国际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加强监控和管理,建立符合国际检疫检验检测标准的畜禽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和用药程序,控制残留,规范生产、加工各环节,有效保证产品质量,以推进健康、卫生、安全宗旨的实现,设立了“出口肉鸡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
    本项目由原农业部全国畜牧兽医总站主持,北京康牧兽医药械中心承担,国家质检总局、农业部畜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农业部兽医诊断中心、国家进出境检疫检验局、农业部青岛动检所合作,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有关专家以及国内10家大型肉鸡出口企业参加。旨在通过研究出一套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办法,解决当前我国肉鸡出口企业中切实存在的技术性问题,以突破国际肉鸡市场技术壁垒,解决制约瓶颈,打通出口通道。
二、 项目研究内容与实施方案
    本项目的研究是在以推崇HSE(即健康、安全、环保)理念为指导方针,在实施生物安全措施的基础上,以影响出口产品质量的首要疫病因素—新城疫防治及免疫抑制病为控制重点,以解决动物产品中药物残留为突破口、形成一整套适应大规模集团化肉鸡出口企业规范化生产、检验、监督、管理模式。其内容及实施方案是:
   (一)组织、培训工作
为使本项目开展的认真、扎实,力争做到有组织、有目标、有步骤、有效果,善始善终,圆满完成任务,我们通过加强组织协调和管理,明确责任和目标,分层次开展了培训。首先对各课题进行明确分工,采取课题到人,责任到人,实行目标负责管理。并且做到组织调度统一,思想认识统一,目标定位统一,工作进度统一,经费管理统一,考核验收统一等。同时重点做好培训工作,包括组织培训、管理培训和业务培训工作。从组织协调、分工、项目组自查验收,到技术操作、试验示范、培训,先后进行了4 次综合性统一培训及 10余 次分课题培训,共计培训千余人次,为本课题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设立、实施出口肉鸡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方案
以肉鸡出口企业为研究模式,把出口肉鸡的饲养过程的兽医卫生控制作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现场应用技术为研究方向,配合农业部建立无特定疫病区的方案,按照国际标准体系(ISO、HACCP原则)及OIE的有关要求,指导企业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对动物产品的生产进行全过程的监控,从根本上改变提高企业落后的生产模式和管理水平,科学的规范企业的饲养、生产、经营行为,以此带动出口肉鸡饲养过程疫病的整体控制。以提高动物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三)制定、实施以防治肉鸡新城疫病为主的疫病防治技术方案
鸡新城疫病仍是目前肉鸡饲养中危害最大、经济损失最大的疫病之一。通过制定一整套以鸡新城疫病为主的,包括及传染性囊病、禽流感、鸡马立克病等病的的操作规程和防制方案,并施以严格的管理技术和手段,使出口肉鸡的饲养水平在疫病防控方面有一大的提升。
   (四)制定并实施出口肉鸡免疫抑制病综合控制技术方案
净化种原,优化雏源 ,为出口肉鸡饲养生产单位提供雏源的种鸡实行规范化管理,通过检疫和疫苗接种来控制垂直传染和免疫抑制病的发生和传递,包括CAA,REO,REV,LIA,沙门菌病,支原体病等。要规范种鸡的免疫程序,增强雏新疫母源抗体的滴度和均匀度,通过延长母源抗体的保护时间来防止早期感染。取缔种鸡新城疫中毒活疫苗的使用,避免对新生雏的危害。
   (五)研究、制定出口肉鸡药物残留控制技术方案
研究出口企业疫苗药品安全使用及产品残留控制管理规程的关键点控制措施,制定切实可行、严密无懈的管理规程,并认真落实执行。同时要特别加强现场的监管体系的完善,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 项目研究成果
    本项目研究分四个子课题,历时二年余。围绕整个研究课题,通过开展有关调查、会议研讨、座谈、邀请国内外专家交流、指导、培训、进行区域性试验、示范、观摩、实验室工作及总结、统计等,以下是项目研究工作开展情况及所取得成果:
   (一)建立了出口肉鸡生产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了《出口肉鸡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操作规范》
中国出口肉鸡产品的生产过程是食品生产中一个比较特殊的过程,其原材料是在加工厂以外的开放环境中生产,又由于肉鸡的活体屠宰,宰前饲养过程的病原污染直接影响到宰后的产品质量与安全,所以,出口肉鸡产品的质量安全控制不同于其他食品业,单纯在加工厂实行质量认证,只能解决产品质量安全的部分问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要适应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要求,彻底改变肉鸡产品的质量,就要把产品在加工厂之前的饲养过程纳入生产加工过程之中。为此,本项目利用HACCP的质量管理超前运作的理念,从饲养环节入手,将过去原始粗放的饲养业进行工艺流程标准化,对肉鸡生产全过程,包括场址、选种、饲料加工、疫苗药品的选择和使用、疫病控制及环境消毒等各个环节都按照OIE的标准进行规范,确认主要存在的潜在危害环节,对各环节通过制定相应的操作程序,管理制度,考核标准,对可能出现的危害加以预防和控制。按照规划,我们首先对申请参加项目的10个单位进行了前期调查、统计、分析,这些单位全部为种鸡-孵化-放养-饲料一条龙的企业,种鸡为自养,种源来源可靠,质量可靠,为商品代的生产提供了保障。而且孵化,饲料的统一供应,减少了生产环节的不安全因素,为出口产品的全程质量控制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10个参加单位的饲养规模和企业性质在国内的代表性,包括国营、外企、中外合资、私营企业及股份制企业,规模有年饲养量7000万只的大型企业,也有年饲养量2000万中型企业,个别为年饲养量700万只的小型企业,所有参加单位均为出口或供港企业,通过对这些企业运用项目所设定的管理模式进行操作和管理,形成了《出口肉鸡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操作规范》。
   (二)制定了《出口肉鸡新城疫现场防治及技术操作规范》
本课题旨在通过加强对鸡新城疫重点疫病的控制带动其他传染性疫病的防治工作。为此,首先通过对12个出口企业商品肉鸡疫病发生情况的调查显示:鸡新城疫在约100%的企业有散在发生,由此继发大肠杆菌和支原体病的发生,约占肉鸡死亡率的3%,是当前肉鸡饲养过程需要控制并对产品质量影响最大的主要疫病。肉鸡饲养业的高密度,多批次,疫苗选择不当,区域性的免疫程序的混乱,免疫疫病的干扰都给ND的防制带来困难,同时,针对一些出口企业仍现存的公司加农户的放养模式,以及肉鸡饲养周期短,饲养密度大,环境污染严重,早期感染危害性大的特点,重点研究制定适合规模企业的新城疫疫苗接种的工厂化操作程序,并利用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将新城疫现场防制技术从机体细胞免疫和局部黏膜免疫的水平来探讨机理,进而明确了新城疫母源抗体对小日龄雏鸡局部免疫干扰作用的事实,解释了一直困惑现场的早期免疫问题。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了《出口肉鸡新城疫现场防治及技术操作规范》。
   (三)开展免疫抑制病的调查制定综合防治与技术操作规范
本课题是首次在国内对大型肉鸡集团采用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分子生物学手段,结合病毒分离,对免疫抑制危害较大的REV,CAV,ALV疫病,从种源到商品肉鸡进行了系统的对应性的全程追查,该调查在明确了国内这三种病对种源的污染现状,感染时机,致病特点,鉴别诊断要点的基础上,对其垂直传染的时机和机理,对商品代肉鸡垂直传染和水平传播致病的特点,临床诊断要点得到比较明确的认识。同时,依此制定出《出口肉鸡免疫抑制病综合控制技术操作》
   (四)出口肉鸡违禁药物控制技术及操作规范
本课题是研究如何使出口肉鸡产品的药物残留不存在或不超标。期间对10个项目参加单位进行调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由于各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放养鸡群,仅有少数的企业对其饲养过程的控制做到紧密统一,其余企业的放养鸡群,无论在疫苗免疫还是在药品使用,均以放养户自行采购为主,企业只能依靠屠宰前的抽样检测和出现问题以后的经济处罚来控制产品质量。这样其产品存在着极大的不安全因素。即使具备较好的企业自检手段,药残的危害依然存在。原因之一是实验室抽检并不能100%地保证出口肉鸡的安全性。同时,企业的自检结果不具法律有效性,它有待进、出口国双方政府质检机关的确认和二次乃至三次抽样复检认定。因此,企业的高成本的产品自检办法,既不能保证出口鸡肉的绝对安全,从经济核算上考虑,也不划算,必须另谋更佳出路。同时,由于多年来我们在畜禽产品中对危害人体健康的药物残留重视不够,缺乏监督检测及管理,导致畜禽产品外销不畅。例如,出口日本的鸡肉多次出现“克球粉”含量超标,被退货和中断出口。1998年5月,内地供港活猪内脏中含“盐酸克伦特罗”导致香港17人中毒。药残超标的原因,包括使用违禁药物,不遵守休药期,动物个体代谢差异,不合理用药等,因此,药残控制的基本手段是制定饲料和动物性食品中的违禁药品最高残留量,本课题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及动物源食品中残留物质监控计划》中的有关要求,重点研究出口企业如何按照国际质量标准组织生产,建立符合国际检疫检验标准的畜禽产品生产基地,对出口企业的雏鸡来源,饲料来源,疫苗药品来源实行统一管理,制定合理的疫苗接种程序和用药程序,控制毒力过强弱毒疫苗和违禁药品的使用及在出口产品中的残留。设计残留分析方法对含量超标的药物实施监控,建立健全有害物质残留控制体系,加强产品的质量控制,降低疫病发生率,减少化药和抗菌素的用量,以无污染,无残留,安全,卫生,健康为肉鸡生产的主要内容,确保畜禽产品安全性符合国际标准。提高我国肉鸡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对此,制定了《出口肉鸡药物残留控制技术操作规范》。
四、项目中期评估
    本项目试验研究阶段,历时两年多时间,通过精心组织,开展不同层次和形式的培训,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实验研究、试验、示范工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反复进行纠偏,最后进行综合、总结。在此基础上,由国内专家拟订,几经修改,并广泛征求项目参加企业的意见后,形成了“出口肉鸡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操作规范”即“出口肉鸡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技术、肉鸡新城疫防治技术、出口肉鸡免疫抑制病综合控制技术和出口肉鸡药物残留控制技术”四个操作规范。并围绕四个规范制定了一系列记录、报表。本技术规范得到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吴常信教授的肯定并为其作序。于2004年9月,组织专家进行论证、评估,专家一致认为:本项目抓住了当前影响肉鸡产品质量的主要问题,目的明确,技术路线正确,实验方案正确,设计方案科学合理,试验操作规范,实验数据可信。本研究形成的四个“操作规范”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可操作性,它的推广应用,对指导出口肉鸡企业规范生产,提高出口肉鸡企业生产水平,促进肉鸡产品在质量、卫生、安全方面符合国际标准,扩大出口及带动国内肉鸡饲养全面提高肉鸡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改善国内整体饲养环境均具有现实和重要意义。同时肯定了本规范已在国内10家肉鸡企业进行了约4000万羽肉鸡一年的初步应用,证明其有较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值得进一步推广。
五、项目研究成果推广应用
   (一)召开项目推广动员会议,安排落实推广工作任务与具体实施要求
按照项目整体安排部署,项目第一阶段完成之后,随后进入推广应用阶段。为做好该阶段的宣传、动员,召集了国内的出口肉鸡企业及具有规模的肉鸡饲养场召开项目推广动员会议,安排落实推广工作任务与具体实施要求;
   (二)制定了详细具体的推广实施方案
根据专家对研究阶段做出的评估结论意见,依据现场生产过程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细化,最终形成一套符合国际食品安全法规要求,同时建立兽医卫生监督部门和商检部门相统一的符合国际质量标准的肉鸡出口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质量安全控制运行模式,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推广实施方案;
   (三)国家相关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
为配合做好本项目的应用与推广,国家质量监督局还专门下发了“关于推荐出口肉鸡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操作规范的函”,号召各有关肉鸡出口企业积极参加到项目的推广中来,并希望通过实施课题中的技术操作规范确保国内肉鸡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四)组织项目推广,明确责任和任务
由肉鸡出口主要产地的兽医卫生防疫检疫监督机构和国家商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组织本区的肉鸡出口企业自觉自愿参加本项目的推广工作。提出项目申请,与参加推广单位签定推广协议。要求各申请参加推广单位成立项目推广小组,明确责任和任务,分别由行政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及相关工作人员组成,做到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制定验收标准及验收办法;
   (五)实施技术培训和技术设备支持
项目主持单位对参加项目推广的单位进行技术培训,主要针对在推广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大面积推广与试验研究阶段可能存在的差异,进行重点培训和指导,派中外专家及时解决现场答疑和咨询,及时提供行业中外相关信息和相关新技术等项支持;对于个别企业技术条件有困难的,给予必要的技术设备配备支持,如帮助进行免疫抑制病血清学检测等;
   (六)定期反馈及统计执行效果
各项目推广参加单位要按照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案的有关要求,指派专门人员负责执行现场记录,定期统计执行效果,及时反馈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推广工作的开展;
   (七)做好项目推广检查、验收工作
项目推广后期,要对实行本项目技术方案的单位进行现场检查,包括宰前控制过程的检查和宰后产品质量的检查,检查方式包括查看现场操作记录,查看产品生产效果,抽样检查相关产品质量指标等。对此,首先结合现场实际,召集有关项目参加单位的专家研究,制订了一套检查验收办法,并下发至各推广单位,委托相关单位进行病原检测(ND-ICPI,ND-HI,AI-AGP,EPV-AGP,CAV-FAC),残留药品的检测,并由项目主持单位组织有关专家的人员组成的项目验收组,对该项目在参加单位推广过程中的实际效果进行客观考查,并对项目效果予以客观评定。
六、推广情况及效益分析
    通过实施本项目以来,共有11家企业全程参加了本项目的推广,占全国出口肉鸡企业的 75 %,同时还吸收部分国内一条龙肉鸡饲养企业参加。还有部分肉鸡饲养生产企业因期间机构变动或生产结构调整,只参加了阶段性的试验或推广应用。推广期间(2006.1-2008.6),全程参加推广企业中,共计推广肉鸡饲养量为200745.16 万只,占全国肉鸡饲养量的 16.5 %,平均出栏率为 95.87 %,较推广前的2002年提高 3.02 %。平均单只鸡体重2,48 KG,较推广前提高 0.06 KG,单只毛利由2002年的 1.62 元增加到 2.15  元。鸡新城疫免疫率达到 100  %,提高1.5  个百分点。由于加强了对免疫抑制病防制措施,有关疫病有净化率明显提高,同时对其他重点疫病如传染性囊病、禽流感、马立克病等病的控制,使得鸡只成活率平均提高3%,因此提高成活数总计6000万只,按每只1元计算,可为企业增加直接收入6000万元(6000万只*1元),通过将肉鸡出口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应用到整个肉鸡饲养生产、加工中来,提高了管理水平,完善了防病手段和措施,大幅提高了鸡只和出栏率和生产性能,使鸡肉产量增加15万吨,增加出口量180000吨,为出口企业增加经济效益4800万元。与此同时,还有效提高了肉料比,单只毛利提高 0.179 元。总计可增加利润 3.5亿 元。另外,由于加强了药物应用的规范,最大限度地限制了违禁药物的添加使用,有效降低了药残阳性率,增加了肉鸡出口量。由于疫病得到了较好控制,也防止了滥用药品,降低了采购成本,每只约节约0.1元,一年仅一项可节省费用近亿元人民币。最为重要的是为全国肉鸡饲养业提供一个规范的具有示范作用的生产模式,运用这种生产模式在今后生产中普遍推广应用。按目前全国年出兰肉鸡30亿只计,全国肉鸡饲养单位的80%以上应用此生产模式,预计在今后五年内,可累计创造经济效益100亿元人民币。
    本项目的实施也通过不断完善、进一步规范这一套生产管理模式,不断提升我国家禽饲养业在国际上的形象,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做出贡献。同时,对提高我国家禽整体饲养和管理水平,具有良好的借鉴和推动作用。由于饲养环境得到了改善,效益的提高,企业得到稳定、持续发展,对整个畜牧行业发展,对于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带动农民致富,为地方财政等方面均发挥出积极作用,也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七、总结
    《出口肉鸡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从立项到研究再到推广应用,前后历时7年,通过项目研究单位科技人员和项目参加单位、参加推广企业等全体技术人员和生产、饲养人员的辛勤努力,把整个确保安全、质量的理念贯穿到从饲养到食品加工终端全过程,取得了显著成效,研究成果在实际生产应用中产生了积极影响。最为突出的是将一整套科学规范、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模式应用于出口肉鸡企业的饲养、管理中,树立“好的产品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测出来的“这样一种观念。重点抓好饲养管理、食品加工各个环节的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利用HACCP理念,确立关键控制点,建立应急预案,采取防患于未然。从重点疫病鸡新城疫入手,将本病的一日龄免疫做到100%,结合加强免疫及其他重点疫病的免疫,大大降低了鸡的死亡率。采取对种鸡影响巨大的免疫抑制病的防范,广泛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掌握一手资料,通过净化种源,多渠道防控,最大程度地达到了种鸡群健康、安全的目的。再利用对用药环节的重点控制,严格用药制度,制定统一采购、统一用药,严禁添加违禁药品和添加剂,也因此减少了因药残给出口肉鸡所带来的损失。
    本项目首次以政府和企业联合研究和运作的形式,通过跨地区,跨行业等多部门协作方法,来解决出口企业存在问题。并以本课题为联系纽带,将国内大型肉鸡出口企业与政府职能部门和国家商检部门联合起来,调动社会有关技术力量,共同试验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操作性强的出口肉鸡产品质量控制的技术,从宏观上净化饲养环境,为出口企业冲破各种技术壁垒提供技术和政策上的支持,该课题完全符合出口企业的利益国家,也符合国家有关部门的意愿。
    在长达几年的试验研究、推广应用阶过程中,中国动物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课题主持单位,积极牵头调动与本课题有关的部门和科研院校及专家,认真调查出口企业在推广应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项目进展情况,协调各单位互助工作,充分利用政府方管部门的协调以及疫控中心、科研、院校的技术和设备优势,为出口企业服务。同时也在转变政府职能,探索技术服务市场化,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方面,进行了一次尝试,为今后的国家兽医体制的改革和与国际接轨积累了经验。中国农业大学和山东大学合作研究单位把最好的科研骨干和先进的科研设备用于本次课题的研究,把最先进的研究手段用于现场防制技术的研究。国家质检总局在百忙之中多次派专家为项目参加单位提供高质量的技术培训讲座,在制定出口肉鸡违禁药物残留扩展方案的过程中,质检总局与青岛动检所的领导配合该课题的主持人共同研究切实可行的方案,积极提供最新国际行业动态,为该课题达到准确、实用、可行、有效提供了保证。
参加该项目的十几个国内大型企业对项目的从参加试验到推广,高度重视,积极参与,并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完成数量大,周期长,涉及范围较广的抽样调查过程中,本着务实、科学、敬业态度,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在完成现场中间试验,执行药残控制方案等各操作规范中,积极与项目主持和承担单位磋商探讨,同时也通过企业之间互通有无的技术交流,共同探索,使项目自始至终体现了团结、协作、认真、负责、科学、进取的良好氛围,为顺利完成本项目产生了积极影响,也为今后类似的项目研究、应用总结出可借鉴的经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有关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对此项目的开展都给予了极大的关心、支持与帮助,在此,谨对所有参加单位和人员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我们希望,在本项目完成之后,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继续不断完善和丰富其内容,进一步改进肉鸡生产企业在饲养、加工各环节中的不足之处,做到更科学、更规范、更加有效,并且在全国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为更好的推动我国的出口肉鸡企业产品出口,为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好的效益,也为全国肉鸡饲养的健康发展发挥更大作用。